“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引媒体转发热潮 精品赏读: 赵日超 明月照运河
来源: 中外通讯社  日期:2022-11-17 07:26:28  点击:11072  属于:今日头条
编者按:运河漂来紫禁城,明月千里照瓜州。流淌千年的中国大运河,迎来中国作家的集体走访,全国各地作家、学者纷纷执笔抒写运河故事。一篇篇精品美文,宏大展现运河两岸的人文历史,地域风情,秀美风光。
 
2022年10月下旬起,中国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南北两个公众号陆续推出“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家精品文章,北京,天津,江苏,等中国各媒体相继转发,迎来运河作品赏阅热潮。
 
《行走大运河——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集》,已在中国大地出版社编审。作品集收录作家有周伟苠、赵腊平、杨海蒂、杨亚丽、李郁葱、王海滨、贾志红、王世英,班琳丽、张艳、张琳、范小青、张世奇、赵日照、柴福善、陆春祥、赵克红、康桥、赵敏、潘新日、刘月新、孙继泉、黄旭升、吴文峰、袁素红、等三十多位作家精品文章。
 
《行走大运河》——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集,由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代表、《中国大运河文化》总编辑,《中国自然资源散文双年选》主编周伟苠担任执行总编辑。
 
 “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欣赏
赵日超 | 明月照运河
              
作者简介
赵日超
赵日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旅游文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散文学会理事、东方旅游文化网总编。曾连续6年入选《中国散文排行榜》,获中国散文学会随笔一等奖,中国大众文学学会游记散文一等奖,第三届中国徐霞客散文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等30多次。
 
明月照运河
赵日超
 
大地上的河流,密如蛛网,时不时地消失进岁月的烟雨。然而,淮安的变迁和兴衰皆因一条运河,当我走进中国漕运博物馆幽暗的地下展厅时,“幻影运河”大规模的开挖、维修、改道立时在明月光影里浮现。
 
运河的三次开挖
 
淮安地理位置不南不北。淮河以南为南方,国家法定不供暖。淮河以北属北方,冬季家里有暖气。境内的京杭大运河、淮河、里运河、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等在此交汇。
 
淮安段大运河的第一次开凿是在公元前486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向北与齐晋争霸,征调大批军民,从瓜州至淮安开凿了一条江淮运河(当时叫邗沟),一直延续到淮安“古末口”,引长江水经射阳湖等天然湖泊到淮安入淮河,沟通了江淮航道。有了邗沟,古人挖河不止。淮安成了军事重镇。邗沟开成后的几百年内,历代统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开了不少人工运河。战国中期魏国(今河南境内)开了一条历史上有名的河渠叫鸿沟,西起郑州北,往东经大梁(今开封)折向南,又叫沙水,通颖水、涡水三道入淮,明月下的淮安从此成为一座水城。
 
淮安段大运河的第二次大规模开凿是隋代。隋炀帝挖通了从洛阳到涿州,从洛阳到杭州的隋唐大运河;之后忽必烈下令修通了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若无隋唐大运河,或许根本不见京杭大运河。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通济渠。据《隋书》载: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春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修整过自镇江到杭州的800里的江南运河。从此,第一次完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南达杭州、北抵北京的全长2700多公里的人工大运河。
 
淮安段大运河第三次大规模的开凿是在明代。平江伯陈瑄凿通清江浦,西移邗沟,将邗沟从三堡拉直到淮安老城西城墙外,与管家湖相接,使得从扬州经邵伯、高邮、宝应、淮安到清河口的里运河全线贯通。从此南北行驶的船只,全部由管家湖直达清河口,不再经邗沟末口入淮河,免去了山阳湾的风涛之患,免去了陆上转运,节省了时间和费用。邗沟,自公元前484年开凿以来,到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里运河贯通,邗沟末口段被废除,西移并入里运河,邗沟经历了1900年。淮安位于杭州与北京中段,漕运总督府设在淮安。淮安遂成为运河之都,成为历代郡、州、路、府之治所。
 
大运河的诞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融会贯通和大一统,沿河几十座城市因运河而兴,悠久灿烂的中原文化被带到了北方和南方,造就了明月下四大国际都市,换来了唐宋500年富足和辉煌。可当今一些媒体一边宣传乾隆六次南巡的各种艳遇,一边大肆丑化治水功臣隋炀帝,不知他们是何用心。在修通中国大运河的帝王中,贡献最大者,首推隋炀帝。欣逢盛世,我们若是为隋炀帝修建一座纪念馆多好。
 
运河的开通,给淮安带来了繁荣。“明月三千里,最美是淮安”,华灯初上,里运河文化长廊景区被五光十色的灯火装点着。那映着灯光和星光的运河水波光粼粼,梦幻迷人,像明亮的星辰,在宁静的夜空闪耀,让人回想当年燎原的星火。如今,在淮安境内,全长125公里的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我想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风景。
淮安段里运河文化长廊景区(孙德芳 摄)
 
运河孕育三大名著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这是描写华灯初上,漕运之都淮安鼎盛时期桨声灯影下繁华运河盛况。东西运河、南北运河交汇,使淮安成了交通枢纽。1986年12月,淮安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河下古镇坐落在大运河畔,2002年7月,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评定为首批全国30个重点保护历史街区。2015年10月,河下古镇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后又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在明清两代这里就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这里的青砖小院古朴典雅,是《西游记》的诞生地。
 
吴承恩故居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镇河下。当年喜欢附庸风雅的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必至河下,只因这里的村姑老叟皆喜欢读书崇文,至今仍留下“小大姐赌对戏乾隆”的佳话。传说乾隆带着大才子纪晓岚微服来到文楼,没想到遇到一小姑娘主动挑战,出一上联: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君臣二人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也无法应对,只好认赌服输。时过300年,至今无人能对。
 
大地上空只有一个月亮,淮安的运河充满了想像。月亮是不变的,运河跟着月亮在变换着不同故事,产生了不同的作品。《西游记》汲取了大运河“漕运之都”淮安的“营养”,催生了猪八戒戏嫦娥的故事。黄河夺淮的凶险成就了《西游记》通天河取经的传说;淮河铁链锁着的水怪吴支祁,成为孙悟空的原型;土地老爷取材于土地祠里供奉的山阳公汉献帝刘协。吴承恩辞官回家后,以唐朝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传记、传说及其它宗教传说、民间故事为素材,创作了惊世骇俗的洋洋80万言百回本文学名著《西游记》。《西游记》这部神怪小说被译成20多种国家的文字,在中国文学史上,被誉为“四大奇书”之一,成为世界文坛瑰宝。
 
淮安湖荡、沼泽遍布,既像世外桃源,又像绿林水战场。月圆月缺,淮水泛滥,为施耐庵创作《水浒传》提供了素材。施耐庵童年读书处屹立在里运河勺湖边上。施耐庵曾参加过元末农民军起义,是当时义军首领张士诚的幕僚。张失败后,施耐庵隐居在淮安期间,把运河沿线流传的水浒故事加以整理、串联、演绎,最终写出了一部伟大的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问世前,“水浒戏”早已成为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杭大运河通过的梁山、东平一带,水浒故事沿运河广为流传,水浒英雄的主要舞台,小说中的“楚州”就是淮安,“蓼儿洼”是淮安附近的一片水泊,而“江州”、“浔阳江上”则在大运河重镇扬州以西的长江中游。
 
罗贯中是古典名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门生,也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作者。施耐庵的《水浒传》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均写于淮安大香渠巷6号。现在大香渠巷6号门前,挂着淮安市人民政府的“施耐庵著书处旧址”牌匾。施耐庵在1370年农历三月初二病故前,嘱托罗贯中把他花40多年写的《水浒传》印出来,罗贯中跑了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多家刻书店,没有一家敢承刻。《水浒传》在罗贯中病故150多年后,在其后人争取下最终在福建雕版印刷问世。
 
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一直“隐藏”在京杭大运河北京通州段的三教庙景区。《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三言”作者冯梦龙,都是京杭大运河边的人。这些小说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的地域文化和市井生活。
 
运河文化遗产数目繁多,种类多样、富有特色。诞生在古老的大运河畔的三大名著正与5000年的中华文明,驶向大海大洋,和世界连在一起。
 
运河的三大奇观
 
大运河北上,里运河南下,淮河水道西来,入海水道东去,四者在今天的淮安区运河上交汇,形成了世界上罕有的大江大河平交格局。
 
淮安运河闪烁的灯火随处可见,看似普通,却与淮安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被视为一种神奇。它不仅是淮安人祖祖辈辈的居所,更是淮安精神的象征。
 
淮安水上立交桥是京杭大运河与淮河水道形成的亚洲第一奇观。淮安水上立交由40余座建筑组成,上有河道,下有涵洞,是一座水道的立交桥。桥头堡七层高,上面五层为古建筑风貌,好似古塔,内建电梯,直达顶层。人立其上,可俯瞰水上立交全景。
淮安水立交(方向东 摄)
月光洒在运河中,泛起一层层的银波,抖动着,荡漾着、闪烁着。一条条长长的运输船队从桥下穿过,满载着一船月光远去。五颜六色的波光,与两岸闪烁的七彩霓虹灯揉和在一起,交相辉映。
 
桥四周布局紧凑而精致,一块黄色的立石上刻着红色的大字:“亚洲之最水立交”。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最大的特点是“上漕下洞”结构,上面让南北向的大运河运输走船,下面走淮河入海的水。一期工程于1998年施挖,2003年建成。二期工程于2022年7月30日开工建设,这是江苏治水史上规模最大、工程量最大,也是投资额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长达162.3千米。设计行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标准,计划总投资438亿元。
 
漕运总督部院遗址是运河线上的第二奇观。淮安是运河之都,地处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结合部,境内有京杭大运河、古黄河、淮河等九条大河,还有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地跨淮河两岸。
 
漕运总督部院遗址是明清两代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的官署建筑群,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布局严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时漕运总督部院位于淮安府城中心,与南面的北宋镇淮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迎熏门(南门),和北面的淮安府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漕运在运河都市留下的码头、闸坝、粮仓、官署、碑坊、美食、诗文等灿若星辰的世界文化遗产像撒在运河都市的粒粒种子,成了都市血脉中千年流淌的文化基因,深刻影响了都市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
 
淮安钞关位于大运河畔,又名“榷关”,是明清时运河线上另一大奇观。因为淮安钞关位于淮安府内,所以常被称为淮关、淮安关。
 
淮安钞关是清代设在淮安地方的税务机构,向大运河上来往的船只收税,上缴的关税占全国关税的一半之多。淮安钞关所在的板闸素有“居天下强半”、“天下盐利淮为大”之美誉,也是全国最大的钞关。淮安榷关曾几次撤销或重置,其后长期设置,是大运河沿线常设的崇文门(北京)、河西务(天津)、临清、淮安、扬州、浒墅(苏州)、北新(杭州)等七关之一。
 
明代中前期淮安关税收入为1.2万两到2.6万两,明万历年以后增加到3万两以上。清代顺治初年关税额定为2.278万两,到雍正年间达到23万两,至乾隆年间关税最高峰为62.3万两,超过大运河上的临清、扬州和苏州浒墅关,在大运河各钞关中名列前茅。
 
钞关关署南临里运河,北瞰钵池山,规模宏阔,是江淮之间又一处官署园林建筑群。2006年,淮安钞关遗址作为京杭大运河文物遗存的一处文物点,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央视中秋晚会就在钞关遗址旁举办,皓月映照下的淮安钞关,被装点得流光溢彩,充满了和谐与温馨。
 
月光下的淮安还有诸多景观。每个地方都是一部撰写不尽的历史书。但这一切,都与大运河的开凿与通航有关,如果没有运河的诞生,各种胜迹则泯然难存。
 
运河的三位壮士
 
沈坤是淮安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沈坤状元府位于里运河畔,门前东侧雕塑为四位轿夫抬着一顶官轿,悠然自得地行进在状元府前的大道上。沈坤手托状元及第文书骑在马背上,大有衣锦还乡的派头,西侧的雕塑则是沈坤的父亲在全神贯注地砍吹箫竹。据说沈坤的父亲,当年曾经营茶叶、竹器以及船上用品三家商店,积蓄了殷实的家财,为沈坤读书升迁打下了物质基础。
 
沈坤中状元后履新翰林修撰,虽只是比知县高一级的六品官员,但很荣耀,是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21岁的沈坤为人耿直,不喜阿谀奉承,不愿低眉折腰事权贵,在翰林院修撰位上一呆就是13年,1554年才被任命为詹事府右谕德,前往南京就职。
 
沈坤一生最大的业绩,不是读书做官,也不是中状元做翰林,而是抗击倭寇。明嘉靖年间倭寇经常窜犯宝应、盱眙、淮安等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嘉靖37年,沈坤毅然变卖家产招募了3000多名青壮年,在星月下训练了一支英勇善战的抗倭乡兵,那如勾的星月,越发的深邃和迷人。在守制期间,时称“状元兵”;接连打了几次胜仗,尤以姚家荡伏击战影响巨大。
 
1556年沈坤母亲在南京病逝,沈坤扶灵回到淮安,将其母葬于淮安城东七里塘,请吴承恩撰写了墓志铭。在三年守制期间,沈坤因抗倭有功,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未及赴任却被他人以“私自团练乡勇,图谋背叛朝廷”之罪,诬陷入狱。1560年一个明月高照的夜晚,沈坤冤死狱中,终年54岁。
 
有了倭寇的恶行,就有了“状元兵”的抗争。“状元兵”英勇抗倭寇,抒写了淮安运河边的一段历史。
 
关天培是淮安区人,幼时家境贫寒,在淮安城守营当一名普通兵丁。当兵期间不久就考上了武秀才,被任命为淮安右营把总(正七品)。之后关天培一路擢升,至道光十四年(1834),关天培接任广东水师提督,镇守祖国南部海疆。殉国后,朝廷追谥为忠节,加封振威将军。
 
1839年3月的一个雨天,林则徐奉命赴广州查禁鸦片,在关天培等人的坚决支持和武力配合下,“虎门销烟”取得了重大胜利。1840年9月,清政府迫于洋人压力将林则徐撤职查办。是年十二月初十,虎门要塞的沙角、大角炮台均被英军攻陷,守将陈连升等战死。关天培坐镇虎门,仅剩数百名将士随其坚守要塞。他多次向两广总督请援,但均无法取得有力的援助。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登陆部队猛攻关天培所在的靖远炮台。年逾六旬的关天培亲自指挥,负伤十余处仍亲自开炮还击敌军。关天培殉职时,双目紧闭,挺立不倒。英军见“关天培挺立如生,反骇而仆”,一时不敢上前,个个吓得目瞪口呆。
 
有了民族的觉醒,就有了关天培与400名守卫炮台全体壮士的就义牺牲,由此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一段历史。
 
汪达之墓坐落在里运河畔、萧湖之滨莲花街。墓地三面环水,溪水潺潺,锦鱼翕忽,垂柳依依,青竹滴翠,墓主人就是将一生献给人民教育事业的新安小学第二任校长汪达之。
 
1930年2月,汪达之受陶行知委派,来到新安小学任教,接任第二任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汪达之组织新安小学7名学生深入到民众中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935年10月10日,新安旅行团第一批团员14人,在汪达之带领下,冒着蒙蒙细雨,从淮安西门外里运河码头,登上南下的小轮船,闯荡中国最热闹的大上海。在上海54天的成功游学旅行,新安旅行团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历时17年,行程5万余里,足迹遍及全国22个省份,团员年纪最大的17岁,最小的仅12岁。
 
抗战胜利后,新安旅行团团员给毛主席写信,汇报工作和学习情况。1946年5月20日,毛主席亲笔给“新旅”复信,勉励他们“努力工作,继续前进,争取民主中国的胜利!”2021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也给新安小学少先队员写了一封回信,“希望你们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殷殷嘱托,令人心波激荡。
 
12岁从里运河漕运码头登上客船北上天津求学的周恩来,少时喝运河水长大,得运河水的灵气,遥望明月,道出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最终成为人民爱戴的开国总理。
 
运河边的三位女性
 
运河周边树木多,生态好,似天然氧吧,我常常在这里漫步。位于萧湖南侧的韩侯钓台建有乾隆御碑。御碑亭柱刻有四条蟠龙,碑额为二龙戏珠,正面镌刻乾隆题诗,碑文四围雕云龙纹,蔚为壮观。御诗为:“洴澼絖人识俊雄,偶然一饭济途穷。从祠不断故乡火,冻浦犹存沉钓风。奚异三千六百轴,输他济北谷城翁。淮阴生死由巾帼,是始须知以是终。”这里的巾帼说的就是漂母。“成败一知己,生死两夫人”,让韩侯生的夫人亦指漂母。
 
漂母是中国传统女性积德行善的典型。韩侯钓台紧邻漂母祠。祠内,漂母端坐神台之上,一方头巾拢住了花白的头发,青衫布裙映衬出她的善良与质朴。漂母见韩信快要饿死,就为韩信带了数十天的饭。韩信对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报母。"没想到漂母却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漂母无私大爱影响了韩信,历朝官府也纷纷建祠树碑,歌咏漂母施恩不图报的善行。
 
漂母祠巍然屹立在里运河边,成为著名的母爱文化基地。如今,萧湖碧波荡漾,白鹭伫立在浅水里嬉戏,原生态湖泊再次焕发生机,再显“古楚无处不流连,最胜当数萧家湖”的迷人风采。
 
窦娥是淮安历史上可以和漂母、梁红玉齐名的女性名人。她的一件冤案,由元代第一位杂剧名家关汉卿写成《感天动地窦娥冤》,流传至今。
 
《窦娥冤》的主人公窦娥,最初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先是流氓恶棍张驴儿对她进行逼婚,后遭官府的酷刑,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愤怒得指天骂地。临死发出3 个誓愿:她的鲜血要溅在刑场6尺高的白绫上,六月天飘起漫天大雪,当地干旱三年。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控诉,突出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
 
梁红玉,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后结识韩世忠,两人初次见面,朦胧月色照在运河水的水气之上,夹杂着水草的清香,使人赏心悦目。风儿吹动河面,月光下的梁红玉感其恩义,面对明月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为韩世忠的正妻。
淮安段千年古镇河下(李正林 摄)
夏日的夜晚,里运河畔,安静、凉爽、惬意。闭上眼睛,我仿佛也沉浸在宁静的夜色里,看月朗星稀,听虫鸣鸟叫,闻花草清香。梦见自己与儿时伙伴在运河边玩耍时的快乐,梦见了上学时老师表扬时的沾沾自喜,梦见了干活偷懒、月光下偷吃月饼!思绪在月空中飘荡、徜徉,月光越发的深邃和迷人。
 
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叛乱,朝廷召其夫韩世忠入卫平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后多次随夫出征,在建炎四年(1130年)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下。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绍兴五年(1135年)随夫出征楚州(今淮安区),于当年八月二十六日死于楚州抗金阵前。
 
淮安生活着一群群像漂母、梁红玉、窦娥等许许多多天生丽质、聪慧而坚贞的女性。这些女人都是有个性的。在月光下曾经闪烁着如月的光芒。
 
运河都市淮安的一桥一路、一街一巷、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早已渗透进人们的生活。1970年出生于淮安的华春莹,感谢这块肥沃土地的滋养,使她在外交战场的无数次经典交锋中,成为“一个美国惹不起的中国女人”。
 
运河催生了社会的文明,像一幕精彩纷呈的大剧,是中华儿女的骄傲。我们要随着“中国作家运河行”的脚步,顺着运河寻找被埋入地下曾经辉煌过的中华文明。(文章来源;中国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编者:特约记者,袁素红)
作家,特约记者袁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