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代表委员为宁波科创发展蓝图建言献策
来源: 中外通讯社  日期:2021-02-23 10:17:16  点击:15371  属于:中国新闻

资料图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宁波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提升创新发展优势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壮大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引育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生态的谋划吸引了代表委员的关注,他们纷纷为宁波科创发展蓝图建言献策。
  “栽树工程”持续发力
  创新,离不开科创体系的持续完善和科研能力的不断夯实。这两年,瞄准科创要素资源薄弱这一短板,宁波提前规划、统筹布局,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建设的“栽树工程”持续提速。目前,宁波全市累计建设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71家,其中近三年新引进建设23家。71家研究院所覆盖了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
  两会期间,九三学社宁波市委员会看到了蕴藏在科创“栽树工程”上的赋能效应,提出了《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高质量发展,打造宁波科创策源地》的提案。他们认为,面向新一轮产业创新变革,研究院培育建设恰逢其时,针对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研究院的发展、运营仍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建设进度有待加快、支撑作用有待提升、服务保障有待加强。
  对此,他们建议,组织研究院和宁波本地企业打造创新联合体,争创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等,使之成为支撑全市创新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
  这一点,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体现。报告指出,加快壮大创新主体,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新增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剑指“关键核心技术登峰、前沿引领技术2035计划”,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100项以上。
  同时,九三学社宁波市委员会认为,应积极探索施行“政府搭台、企业出题、研究院解题”的模式,引导研究院承接企业技术创新难题,组织研究院与优势企业联合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创新任务。
  “推动研究院深入对接本部资源,对已有的技术熟化度高的科技成果,引导本地企业采取先试后买、实施期权许可、专利作价入股等方式,加快推进优质成果落地转化。畅通院企对接渠道,加强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和人员的培育,提升研究院支持赋能企业的能力。”
  这方面,宁波市人大代表、宁波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秘书长陈跃鸣的建议则更加细致。
  在如何借力浙江大学校友资源和校友企业力量方面,他表示:“不妨借鉴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平台先进做法。一是全球各地的浙大校友会资源,主要将以平台运作的方式,通过校友资源对接,完成技术转移和项目落地;二是全球校友企业,园区将致力于吸引宁波浙江大学校友企业的落地;三则是创业创新主体,引导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与宁波大企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研发,建设具有明确产业技术方向的创新型孵化器,打造资源高度整合、配套高度完善的共创共赢生态系统,为大学生创客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
  科创“生态圈”虹吸效应
  当前,产业技术研究院已然成为宁波攻坚前沿技术、催化新兴产业的“尖刀连”“先锋队”。这个过程中,优化科创“生态圈”也成为九三学社宁波市委员会关注的重点。
  他们提出,要加强研究院建设场地、财政资金、金融支持、人才安居等综合要素保障,确保研究院人才团队顺利落地,加快推进甬江科创大走廊研究院集聚区的布局建设,为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的引进落户提供充足空间,推进形成创新集群;统筹建设微纳加工平台、绿色化工中试基地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为全市研究院和企业创新研发提供公共服务支撑。同时,发挥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先行先试优势,加快破解资产处置、人才评聘、绩效激励等体制机制障碍,合理扩大研究院科研自主权。
  随着“栽树工程”的稳步推进,高精尖人才向宁波集聚。正因此,市人大代表、浙江移动宁波分公司总经理级资深经理姚志坚连续两年向市人大提交了与人才相关的建议,瞄准的是做好人才服务,让人才育得优、用得好、留得住的议题。
  这与政府工作报告不谋而合。报告中提到,今年宁波要推进开放揽才、产业聚智,实施顶尖人才集聚行动和甬江引才工程,加强浙江创新中心、院士之家等高能级人才平台建设,提升“与宁波·共成长”和青年友好城品牌。
  “但宁波还可以做得更好。当前的宁波虽然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已有诸多政策性文件,但缺乏对本市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等各方面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规定。在此背景下,是否能考虑出台‘宁波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姚志坚注意到,北京、广州均于2018年出台了与人才相关的管理办法。
  他建议,以政策支撑为先导,多路并进“聚”人才——继续加大博士后政策支持力度,打造“项目+”精准引才模式,深度创新柔性引才方式,出台“宁波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等。尤其是博士后群体,继去年“两会”后,又被他写入今年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