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苠随笔三则:“寻访白起渠 ”“小雪”“立冬”
来源: 中外通讯社  日期:2022-12-03 19:23:38  点击:11976  属于:中国新闻

寻访白起渠

周伟苠

白起全景图

在这次赴南漳采风之前,鄂西北的这片土地对我而言是陌生的,即使大名鼎鼎的襄阳,我对它的了解也仅停留在历史的碎片中。只有那条百里长渠----白起渠,却因为我近几年研究古运河文化,一直心心念念想找机会去寻访它的足迹。
机会说来就来,而且说走就走。6月初夏,我随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廖奔为团长的作家采风团来到有“襄西之屏障,巴蜀之咽喉”之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南漳县,终于实现了一睹长渠风采,站在千年古渠边与历史对话,在这里经受一次独特的体验和洗礼的愿望。

(一)

穿过蜿蜒的山道,穿越茫茫的雨雾,我们来到武安镇,长渠的渠首就在这里的沃野和村落之间。
长渠,又名白起渠、荩忱渠,它始建于公元前279。这条2300多年历史的长渠,西起南漳县武安镇的谢家台村,东至宜城市的赤湖汇入汉江,全长49.3公里,灌溉面积30万亩。追朔开掘时间比四川都江堰还要23年,比关中地区的郑国渠早33年,比广西灵渠更要65年,《中国水利之最》毫不吝惜地称其为华夏第一渠
与江南运河古老的邗沟一样,长渠也因军事征伐而开挖。战国时秦将白起带兵伐楚,久攻不下,于是鄢城(今湖北宜城)西山的蛮河上游,拦河筑坝, 以水代兵水淹楚国鄢城。北魏《水经注》描述了这场残酷的战争:“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韩愈在唐元和十四年写到长渠时有这样的描述:……驿前水,传是白起堰西山下涧,灌此城坏,楚人多死,流城东陂,臭闻远近,因号其陂‘臭陂
战事结束后,鄢城划入秦国,秦以鄢为县。秦昭王以白起筑堰之旁的“武安镇”之名,封白起为“武安君”,所筑之堰命名“武安堰”。白起因征战所开之水攻战,此后被沿线百姓改造成引水灌田之渠。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修治改造,并把渠道与附近一系列陂塘串连起来,使其灌溉面积扩大,形成早期的“长藤结瓜”式的蓄水引水灌溉工程。所灌之处,皆成“膏良肥美”之地。百姓从中获益,后人将白起最早所筑之渠称之为“白起渠”。
此后历朝统治者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这条长渠存在的巨大价值,不断加以开发治理,引水灌田。唐、宋、元时期曾数次修治,使之发挥了极好的灌溉效益。后来到了明清时期朝廷日趋腐败,战乱频仍,渐被湮废,完全丧失了工程作用。爱国抗日将领张自忠也曾倡议,南漳宜城两县人民更是多次吁请当时的湖北省政府曾经在1942年出修复长渠的决定,终因多种因素未能实现修复。直到新中国建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之时,湖北省政府将兴修长渠工程于1950年报请中央水利部批准并得到政策财力支持。漳、两县的水利大军奋战一年多,终于在1953年5月1日正式竣工通水,百里长渠终于历尽沧桑成为新中国最早修的大型灌溉工程,重新造福沿线数十万民众

(二)

比之京杭大运河,这条长确实不够宽,也不算长,但其施工技术巧妙,在水利技术史上有许多重大创造,尤长藤结瓜式的蓄水引水灌溉方式堪称中国水利技术史上的重大创新
白起渠整个工程起初以“拦河坝,引水口,干渠”三大工程为主体。“拦河坝”就是我们现在仍可看到的渠首工程,古文献曾概括为:“立碣、壅水、筑巨堰”,即拦河筑坝,抬高水位,逼水入渠,储存水量,充实水源。
“引水口”建于拦河坝右岸,陪同考察的长渠申遗专家顾问组组长庹先沮先生向我们介绍,白起修渠时并无引水建筑物,但在后来的工程运行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设置闸门的重要性,到了唐宋以后长渠引水口建起了调解引水的建筑物“闸门”。在现存的古籍中,有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记载的“立碣、壅水、筑巨堰”的兴建之术;有宋人郑獬总结的“附渠之两涘通旧陂四十有九,渺然相属如联舰”,“陂渠串联”灌溉农田发挥效益的经验。还有宋人曾巩著《长渠记》记述的“与民为之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的管理方法。

长渠工程之巧妙,一为“立碣”、“壅水”、“筑巨堰”、“障渠而东”,运用了有坝引水。而筑坝施工技术,《水经注》里记载为:“以竹筱石,葺土而为碣”“斩竹伐木,里木石,固堤防,障横溃,完崩决,瀹淤塞”,其最大优点是将分散的卵石聚为一体,既抗御洪水冲击又能泄水,还能适应河床的变化二为多源引水,梯级开发。《水经注》记载“王宠复凿蛮水与之合”,采用了跨流域调水方法,多源引水以补充水源,而且与其姊妹渠木渠是有记载的同一水系梯级开发的先例。它们都引蛮河水系的水,取得了显著的灌溉效果。三为“起水门”,水门即相当于斗门,节制闸,建在渠道上以控制流向,调节流量。《大元大一统志》记载长渠“起水门四十有六”。四为“斩竹伐木”,“垒以土石”,“以防横溃”。它开创了我国古代水利的一项重要技术。
白起渠流经之处,沿线串起大量水库和堰塘。所谓“陂渠串联”,就是将堰塘与渠道串联起来如果说长渠是一条藤,沿渠与之串通的水库、堰塘,则是一个个“瓜”,现在这些“瓜”包括10座中小型水库,2671口堰塘。这些“瓜”的作用非凡,它们循环蓄水,在非灌溉季节,拦河坝使河水入渠,渠水入库、塘;农田需水时,随时输水灌溉提高了水库塘堰的利用率。整体工程也实现了以多补少、以大补小、以余补缺、互通有无,平衡水量,充分发挥了长渠工程最大潜力。这种“长藤结瓜”式的供水方式十分科学合理,放到现在仍十分先进。

(三

站在“长(白起)渠遗址”这块湖北省人民政府20083月立的黑底金字省文物保护单位石牌前,我的思绪也穿透了历史,探寻着长渠留给我们遗存和启示。
从血雨腥风的水战之渠,到造福一方的水利工程,这条长渠不仅见证了社会的兴衰,也给后人许多警示和思考,其文物和文化价值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总结。
从文物价值而言,它由“战渠变灌渠”形成至今已有2300年,但从历代文献,尤其是《襄阳府志》、《宜城县志》对长渠的记载,对照1938年经航空测量制成的地图,古今渠线基本一致,后来的勘探和卫星遥感图片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条绵延百里,至今还在福泽一方的古长渠本身就是活着的文物和不朽的景观。
2300年的古长渠,曾吸引了历代政治家、文学家和有识志士,或亲历亲为修渠,或为长渠献计献策,也有以诗文传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献。
“武安南伐勒兵,疏凿功将夏禹并。谁谓长渠千载后,蛮流犹入故宜城。”唐代胡曾的这首讲述长渠历经沧桑岁月,默默养育着一方百姓《咏长渠》,在南漳、宜城几乎童叟皆知。

北宋翰林学士、文学家欧阳修也在《灵溪堰》中盛赞“长(指白起渠)、木渠沃土如膏腴之地,百里岁岁无凶灾”。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任襄州州官,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还为长渠著有专文《襄州宜城县长渠记》:“……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田皆为沃壤,今渠是也”。
历代的志书中,《宋史.河渠志》、《大元一统志》、《湖北通志》、《襄阳府志》和南漳、宜城《县志》对长渠都有详细的介绍。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专门立有《沔水》条,也详细记载了白起渠,给我们研究这条古长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渠首的碑廊内,陈列着数十块记载着历代修渠的石碑、残碑和拓片最具代表性的是元大德年间南漳、宜城两县民众重修武安灵溪堰,襄阳府立的“重修武安灵溪堰记”残碑和国宝级的蛮河涨水碑。这块涨水碑由武安镇莲花堰村民王华国老先生捐赠,它记载了清道光6年长渠渠首蛮河莲花堰和武安镇一带洪水消涨情况,在长渠申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8813日,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公布了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中国的长渠(白起渠)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被称为“灌溉工程界的诺贝尔奖”与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农业遗产及湿地遗产并列的世界六大遗产之一。它们可统称为世界遗产,从概念上讲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由1950年在英国伦敦成立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从2014年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使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掘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说到底,就是鼓励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水利遗产的保护。截至2017,中国已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13处,随着湖北的白起渠,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及浙江的姜席堰入选,我国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已17处。
昨日已逝,今日已来。长渠之首,白起的雕像前,缀满了青翠、葱郁和繁花。酷暑中,站在渠首,注视着汩汩而流的长渠,听着南漳陪同我们考察的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蒋曼曼女士的介绍和专家庹先沮先生娓娓道来的讲解,想起北宋欧阳修、曾巩等人为白起渠留下的诗和北魏《水经注》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等重要古籍中对长渠的记载,在感慨之余,也有种穿越的感觉。
这长渠就是一组时空交接的枢纽,将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灿烂光芒折射当世,让勤劳智慧的沿岸人民承前启后,不仅使这片古老的土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膏腴”之地,也必将续写鄂西北大地新的传奇。

 
周伟苠

今天小雪 ,随着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来临,一年光阴也已所剩无几。
唐朝元稹《小雪十月中》“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横琴对渌醑,犹自敛愁眉。”二十四节气诗,是唐朝丞相元稹修订并颁布的唐朝官方节气日历。在二十四节气巧妙糅合七十二物候现象,涵盖了当时认为是相对科学的气象气候知识,因其典雅而实用,在唐朝广流行

我们的祖先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记载了八个节气,到先秦诞生和确定了二十四节气,而且每个节气对应自然界三种显而易见的变化,称之三候。元稹的这首诗就糅合了这三种唐朝认为很分明的环境特征,用典雅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一候是秋的彩虹不见了,雨后时常出现彩虹的秋天已经结束。第二候是太阳走远了,土地变得更加寒冷。第三候是冷空气开始盘踞,冬天已经来临
彩虹没有踪影,因为时节到了小雪这个节气,阴阳分得更开,寒暑亦更分明。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凌厉的北风吹响干枯的树梢。天气寒冷有时难免会有些沮丧,那么请呆在家里喝点暖身的酒,听点快的歌来化解寒潮袭来时的不适应吧。
元稹和白居易知己,除了官至丞相,在文学上的地位是不可小他的诗词朴素真挚,格外打动人心。“故乡千里梦,往事万重悲。小雪沉阴夜,闲窗老病时。独闻归去雁,偏咏别来诗。惭愧红妆女,频惊两鬓丝。”他的这首《雪天》那种进退无路,人生老去,有家难回苍凉感,风雪交加时,更加容易让产生共鸣。

元稹是一个草根逆袭的奋斗型官员,他和白居易一样,家境清贫,没有背景,但有基层社会的阅历靠着自己的才学考进官僚体系并成功拜相不过此时已中唐,经过安史之乱后,唐朝已经国力衰减,人民生活困苦中。十分努力,珍惜施政的机会,并且为了能改变日渐衰落的唐朝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而一介草根的他,义愤正直又直接导致了仕途坎坷,贬到四川通州做小官,一做就是十年。去通州时还染上了瘟疫,那个时候没有特效药,可谓九死一生。贬官对元稹打击大,尤其是无诏不能回家被贬十年,每个节日节气他都会想家。这也许就是元稹后来精心写下二十四节气诗的原因之一吧。
小雪来临,中国的北方开始下雪,南方也要开始降了。虽然江南的这个小寒并不寒冷,但也阴阴湿湿的,让只穿着秋衣的们也开始感知冬天即将来临。好在当今不仅物质条件好了,交通和通讯变得更便捷,千里万里的路程也已不再是问题。不过寒冬来临,那可恶的奥密克戎还在此起彼伏地肆虐流行,虽然专家们都说这病毒的毒性已经减弱,但极强的感染率总让人不能安心地走动。

我又有一个多月足不出城了。午后又独自从蚕里的工作室步行到运河堤上走走,看流传千年的运河,看河里南来北往络绎不绝的船只。忽然想,也许你脚下的这个起点就是别人的终点,而别人的起点或许就是你下一个终点,就如这轮回的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如此往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立冬

今天立冬了。
推开窗,几缕阳光携带着丝丝寒意万物始藏的时节,冬季已踏着深秋满地的落叶悄然来临。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九个节气,也是一年中冬季的开始。元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江南的气候也将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湿冷,天寒地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时间过得真快,还有50多天又是一年即将过去。反反复复的疫情,让人觉得既漫长又短暂,计划中的许多事还没完成,没有完成的计划依然要去完成大运河畔的那一片树林,秋叶红了落了,万物卸下盛装开始休养生息来年春天,经过一冬的沉淀蓄积,这片树林依然会枝繁叶茂。

运河畔的浒墅关大码头阳光依然暖洋洋的,工作室的古树红茶也够酽。看窗的民国建筑那是1912年江苏省立女蚕业学校旧址1918年郑辟疆接任校长后,这所学校迅速发展成为江浙一带最为著名的蚕桑院校。1926年在蚕校任教的邵申培和郑辟疆在运河畔的荒地上建起了大有蚕种场我身处的这片建筑就是当年蚕种场留下来的。
春华秋实,曾经的辉煌,“江南要冲地,吴中活码头”浒墅关这片土地上,又添上几页厚重的历史
回到书桌前键盘的绪又慢慢宁静了下来

 

周伟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散文委主任、中国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大运河文化》总编辑,《中国自然资源散文双年选》主编,苏州职业大学客座教授等。著有散文集《雪泥鸿爪》《天涯屐痕》《书香与禅意》《周末闲话》等,策划主编文丛、文集多部,散文作品多次获奖和入选各类文集。并入选高考题库,被北京、山东、安徽、江苏等十多个省市作为高中联考试题。

(图文编撰,特约记者袁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