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自贸区 更多惊喜值得期待
来源: 新民晚报   日期:2018-01-22 16:09:04  点击:7269  属于:中国新闻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中国改革的前沿阵地,上海自贸区更要一马当先,突出系统集成,强化改革联动,体现先试先行的引领作用。

近日记者从上海自贸区管委会获悉,2018自贸区的几个关键词可圈可点、值得期待。

“自贸区速度”显先发优势

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投资建设项目的验收审批效率。2018年1月20日,一部造福自贸区等诸多企业的《浦东新区进一步深化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方案》正式实施。此前,张江科学城和临港建设项目管理服务中心开始试运营,成为自贸区企业家门口的“大管家”。这些“福利”的直接影响就是将大大缩短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速度。

记者了解到,2018年,“三个自贸区速度”将在上海自贸区实现,体现其先发优势。

一是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速度体现国际领先水平。从取得土地到获批施工许可证的政府审批时间,带设计方案出让的不超过15个工作日,不带设计方案的不超过48个工作日。

二是企业市场准入“两个当场办结”。企业变更当场办结,从名称库选名的企业注册当场办结。

三是通关时间两年内压缩一半。2018年实现海运进境平均通关时间2天、空运12小时,2020年分别压缩到24小时和6小时。

自由贸易港建设呼之欲出

自由贸易港是设在一国(地区)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的特定区域,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2018年,全国第一个自由贸易港方案有望在上海落地。

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新动力之一。目前,最终方案条款仍在酝酿中。上海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将加快中国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离岸贸易发展,进而带动本地仓储、物流业等快速发展,形成内外联动趋势,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潜在动力。

为此,2018年,一旦方案落地,上海自贸区将全力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配合制定建设方案,争取政策突破,配合做好第一期围网和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等建设,加快集聚功能性企业和业务。要按照自由贸易港功能,聚焦供应链管理中心、跨境分拨中心、物流营运中心、结算中心等建设,抓紧梳理项目,确保自由贸易港落地后,能迅速凸显功能。

继续深化监管制度创新

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明确提出,在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自由贸易港区。

在专家们看来,在“一线”最大程度放开后,能不能有效进行风险管控,是对自由贸易港最大的挑战。为此,在探索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同时,上海自贸区需要对标国际最高水平,实施更高标准的贸易监管制度,建立“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为核心的境内关外制度体系和集约化监管的管理体制。

聚焦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外向型产业功能,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合作的活力,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

2018年,上海自贸区将继续深化“六个双”事中事后监管体系。重点抓好企业信用评估和行业风险评估,使诚信监管、动态监管、分类监管和精准监管落到实处。特别要通过用好这个体系,解决无证无照经营、“僵尸企业”等顽症痼疾。

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

新年刚过,上海达美乐比萨有限公司证照事务部负责人糜海卿来到上海自贸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外资分公司的变更。“没想到现在这么方便,在一个窗口把材料送进去,当场就拿到了准予变更的通知书,以往这类变更事项需要办理3到5个工作日。”

糜海卿的惊喜来自于上海自贸区为优化营商环境打出的“改革组合拳”,通过推出“四个集中一次办成”,让企业少跑路、百姓少跑腿。这“四个集中”分别为:推进所有部门审批处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所有市场准入审批事项向“单窗通办”集中;所有投资建设审批事项向“单一窗口”集中;重点区域建设项目集中验收。

2018年,对于上海自贸区企业而言,这样的惊喜还会更多。上海自贸区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通为企业服务的痛点、难点、堵点。加快行政审批“四个集中”等,深化企业投资建设领域审批改革,探索实行“多评合一、多图联审、区域评估、联合验收”,大幅缩减审批环节和周期。

此外,还将通过深入推进“三全”工程(企业市场准入“全网通办”、个人社区事务“全区通办”、政府政务信息“全域共享”),总体实现“一次办成”,切实提升企业、市民办事便利度,打造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

本报记者 宋宁华

【企业心声】

担心 越来越少 期望 越来越高

2017年的自贸区,成绩单“可圈可点”,人们对改革红利感到振奋,也对2018年未来发展有了更多期待。

期待精准服务

通关速度再快些

在接受采访时,上海赫腾高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杨熔勇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底,该公司刚刚把法国最大的农业集团公司引入上海自贸区世博片区,该项目将运用大数据、助推中国的食品安全。

作为一家注册在上海自贸区的高科技企业,杨熔勇介绍,该公司已经深耕浦东近20年。这几年借着自贸区的“东风”,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过去每到春节前夕,我们就非常担心货物积压的问题,因为通关程序多、速度慢。一旦节前通关不了就要等待春节后,和国外市场就脱节了。”

这几年,随着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措施的不断推出、通关速度的加快,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少了。“对于企业而言,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我们希望新年里,通关速度还能快些、再快些。”杨熔勇说。

同时,她也建议,上海自贸区要更好地将区位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政府应更好地精准服务企业,对接国际标准,加快通关速度、健全法制化建设等,让中国的企业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

希望能够建设

跨境自贸商品城

市政协委员、中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闪说,中路股份能有今天的成就,关键一个原因就是抓住了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得益于上海自贸区的国家战略以及浦东营良好的营商环境,从而赢得了发展先机。

他建议,上海自贸区要紧紧抓住自由贸易港独特优势,建设跨境自贸商品城,助力打造上海商业新名片,吸引更多跨境等相关公司亚太总部落户上海自贸区。此外,他还建议政府部门设立一个“一口受理”平台,为来自中小企业的新技术、新模式答疑解惑、制度创新。

优化营商环境

助中国企业“走出去”

如今,上海自贸区的改革红利溢出,正不断把企业“引进来”。据相关部门统计,上海自贸区成立4年多来,新增海关注册企业1.8万多家。短短4年间,上海自贸区新增海关注册企业数是之前总数的2倍。

上海奥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华黎认为,如何让自贸区的制度创新让更多企业知晓、如何让政策更接地气,使企业创新有更优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说,在奥威科技落户的浦东张江,承载了上海自贸区和张江科学城两大国家战略,享受“双自联动”优势的同时,公司的发展还得益于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契机。他希望通过上海自贸区的更多创新,让更多中国优秀民族企业“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一流的创新产品和优质的上海品牌服务。

本报记者 宋宁华

【专家观点】

迈入3.0版攻坚期 寻找创新突破口

历经四年多的先行先试,下一个制度创新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让改革的加速度不放缓?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迈入3.0版的攻坚期,上海自贸区必须要继续保持旺盛而有韧性的改革精神,把改革创新作为全上海的事,才能完成2020年的总体目标。

去年3月31日,国务院对外公布《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这也是继2013年的总体方案和2015年的深化方案之后,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国家出台的第三个改革方案,因此也被称为“上海自贸区改革的3.0版”。上海市市长应勇提出,全面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明确了98项重点任务,2018年要全部完成。到了2020年,要把上海自贸区建设成为投资贸易自由、规则开放透明、监管公平高效、营商环境便利的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

“上海自贸区新一年的改革任务,可以归纳为‘2344’。2个重点,即建设自由贸易港和服务‘一带一路’的桥头堡。3个区,即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4个联动,即和上海建设的总目标、五个中心、浦东新区一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园区建设的联动。”孙元欣表示,这些任务中的大部分已经超过了自贸区管委会的权限,实际上是给整个上海的任务,需要各个部门联动完成。

他认为,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创新应该重视效率和技术,更好地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例如洋山港建设无人码头,例如集装箱进出港口的时间和国际对标等,效率水平和技术水平都需要与时俱进,甚至领先一步。

此外,自贸区的3.0版首次明确提出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孙元欣认为,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工程,要从八个重要方面着手,才能构建起自由贸易港的主体框架。按照世界上建设自由贸易港的经验,这八个方面包括港区一体化、组织架构、监管制度、税收体系、市场准入、基础设施、特色产业与腹地经济。

他强调,自由贸易港不是自贸区的升级版,而是下一步试验的重点项目,需要长期建设。 “上海自由贸易港就在自贸区的基础上建设,港区一体化是首先比较容易取得突破的。在组织架构方面,港区将采取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或是各个政府部门进驻港区内管理的方式;在监管制度方面,目前正在广泛讨论最大限度地放松监管。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取得突破的关键要素。”孙元欣认为,上海自由贸易港在市场准入、港区基础设施、特色产业与腹地经济等方面也具备足够的条件与优势。

去年年底,市政府召开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提出要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上海自贸区应担负起怎样的角色?孙元欣认为,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创新是一个完整体系,营商环境是其中之一,世界银行提出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主要讲的就是监管环境,这需要政府特别是浦东新区一级政府提高办事效率和水平,深化大部制改革,系统集成,成为提升营商环境的领头羊。

对此,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民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消除隐性壁垒是上海自贸区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工作。由于一些“口袋政策”“抽屉规则”的随意性比较大,它们的存在,将影响企业的感受度。“消除诸如此类隐性壁垒,也是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点。” 本报记者 张钰芸

【延伸阅读】

“上海文化”中加入“自贸区艺术”

“上海自贸区成立将满5年了,我们这个平台也正式投入运营了5年了。”谈及对上海自贸区在2018年的新展望,上海外高桥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上海自贸区文化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环中的言语中,离不开“文化”“开放”“贸易便利化”“全产业链”等关键词。

提升品牌公信力

“2018年,我们计划在自贸区文化贸易领域积极探索新路径、寻求新发展、开创新模式。在丰富的产业运作经验和已经较为成熟的产业服务基础上,一方面创新发展新的业务模式,培育产业新业态,并着力构建上海自贸区文化艺术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胡环中介绍,作为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平台,2018年公司将以海外艺术品为突破点,启动多个展览项目,促进上海自贸区艺术品交易量增加,提升自贸区的行业与学术地位。“比方说计划在自贸区开展艺术品拍卖服务,针对自贸区特色征集藏品,举行春拍、秋拍及各类专场、线上竞拍等拍卖活动。”

今年,上海浦东自贸区艺术品评估鉴定中心将正式开始运营,同时还将启动上海浦东自贸区版权运营中心,有效促进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作,提升“自贸区艺术”的品牌公信力。

上海国际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建成后总面积6.83万平方米的国艺中心,是全球最大的文化艺术保税服务综合体。届时,上海自贸区将拥有5.2万平方米的国际一流专业艺术品仓储环境,1.6万平方米的高端产业配套服务环境,以及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体系,成为海内外文化艺术品的集散地。

推动上海文化走出去

在前不久举行的市委学习讨论会上,市委主要领导明确指出,上海要在新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着力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打响“上海文化”这一品牌。胡环中提出,上海自贸区应该推动上海文化走向世界。“我们一直在努力打造有上海特色的文化产业,将各类文化艺术资源与本土文化融合发展。例如与古镇、街镇合作,以当地有特色的非遗艺术、民间艺术等为IP举办特色展览、开发各类产品。举办多个海派艺术展览,并组织前往海外展出,并开发相应的文创产品。”

同时,将新兴的自贸区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打造“自贸区艺术”品牌,也是“上海文化”中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做法。

期待更便捷通道

尽管进出口通道服务已经是上海自贸区文化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最为成熟的业务,但胡环中仍希望争取到更多自贸区开放政策试点,通过推动上海文化贸易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建成上海自贸区独有的文化艺术品进出境大通道。

他表示,公司一直希望引进较大规模的海外艺术展会,将艺术品交易额留在上海,快速提升上海自贸区交易量。这就需要在短期税率调整、展会通关速率等方面的大量支持和协调。“希望在下一个五年,上海自贸区能够更加开放、包容、便捷,我们作为文化企业,能够将‘自贸区艺术’这个新兴的品牌发扬光大,早日推动上海成为亚太地区新兴的艺术品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