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走出去” 并非单一利润驱动
来源: 解放日报   日期:2018-01-31 15:17:34  点击:7254  属于:中国新闻

  从2002年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达1961.5亿美元,超过引进外资额度,成为资本净流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可见,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创新,是新时代引领开放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投资收益最大化为动因。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创新催生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创新:
  创新之一:创造共同发展新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市场的缺陷和不平等问题不断暴露,以企业为核心的传统国际直接投资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比如,市场准入、竞争中立、环境保护标准等,都与各国政府间的政策协调密切相关。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大创新之处就在于,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并长期致力于通过共同发展拉动投资合作。这既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实践证明,以共同发展为目标,有利于化解各国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利益冲突,进而达成更广泛的一致协议。
  这种共同发展的新动力,包括向外寻求合作与内部双向开放两个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动力。其中,“一带一路”建设是重要平台,既有利于国内企业的“抱团出海”,也有利于当地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以参与国的共同发展为动力,通过投资贸易等形成国际合作新平台,实现多方共赢。除此之外,自贸协定、境外经贸合作区、双边合作框架等,都是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合作平台;以投资项目为支撑,参与方遵循共同发展的目标,推动国际合作走向新阶段。
  以开放促发展是中国经济成功的重要经验总结。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提高中西部地区开放水平是推动共同发展的重要动力。“一带一路”建设与中西部开放有着天然联系。相关地区可以借助区位优势、后发优势等,通过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贸易投资合作,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同时,第三批自贸区的成立,也为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创造了新平台,既可以复制推广前两批自贸区的成功经验,也可以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制度创新。
  因此,新时代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共同发展为动力,最终将助力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创新之二:构建国际产能合作新平台。
  中国提出的国际产能合作,并不是将国内落后产能通过贸易输送到其他国家,而是立足于合作,将优势产业以直接投资的形式落地需求国,帮助优化基础设施,提高其发展水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提倡的国际产能合作坚持以“企业主导、政府推动,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注重实效、互利共赢,积极稳妥、防控风险”为基本原则,并不是资源掠夺和落后产能输出。
  国际产能合作符合经济发展基本规律,与“一带一路”相辅相成。国际产能合作的基础是各国产业优势互补,以建立产能合作机制为保障,开展产能合作项目为目标,建设产能合作示范基地等多种发展模式为依托,构建国际产能合作新平台。这种以项目合作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西方对外直接投资存在两个重大区别:一是政府作为项目合作的重要推动力,政府出力、企业受益;二是以共赢为目标,不是单一企业的利润驱动; 以长远发展战略为指导,通过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推进项目实施。
  创新之三:形成全球化经营新网络。
  在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分工日益复杂,以全球研发、生产、销售、融资、管理等多位一体的经营模式成为新趋势。新时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要形成全球化经营的新网络,迈向价值链分工的中高端,从“投资大国”迈向“投资强国”,以对外直接投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要以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销售网络、品牌、管理等,弥补国内产业发展的短板。同时,通过学习效应助力培育国内创新优势,推动形成面向全球化的经营新网络。在形成全球化经营新网络的过程中,获取创新要素意义深远。要以政策优惠、制度创新为创新合作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人才和技术的交流合作;以对外投资研发中心、投资合作科研项目等多种方式利用好海外创新资源,优化全球化经营网络,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
  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都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廉价生产要素相结合,形成外资驱动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企业对外投资的实力增强,我们需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以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并通过扩大开放适应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的跨国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