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一战中不可忘却的面孔(侨界关注)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2018-11-16 13:32:53  点击:7237  属于:中国新闻

图为11月6日在法国滨海努瓦耶勒拍摄的诺莱特华工墓园。该墓园是欧洲最大的华工墓园,共有884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遇难的华工在此长眠。新华社记者 陈益宸摄

20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纪念日。

当晚,英国伦敦,一场特殊的慈善晚宴正在举行。这场晚宴是英国哀悼一战英灵系列活动“终战日,一个民族的致敬”(下称“终战日”)的闭幕活动,其主题是纪念参加一战的14万华人劳工。中英各界代表相聚一堂,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付出汗水、鲜血和生命的中国劳工致敬并进行悼念。

时隔百年,一战华工的事迹正逐渐被欧洲主流社会知晓、正视并传颂。

历史永不会忘记

“以‘终战日’闭幕晚宴为代表,今年英国各地举办的一战华工纪念活动呈现出一个新的特点——中英合作。”出席此次纪念华工慈善晚宴的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参赞卢海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一方是华侨华人,一方是英国主流社会,双方将这个纪念仪式作为停战日当天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共同正式、公开地对在欧洲参战的华人先辈致敬。这格外有意义。”

正如卢海田所说,时间不会磨灭一战华工的光辉。参与此次纪念晚宴的嘉宾除中方代表和旅英侨界代表外,还有英国皇家庆典大臣布鲁诺·匹克勋爵、英国皇家空军指挥官吉尔伯特·奥布里·辛格尔顿、英国商船协会主席约翰·塞尔及英国皇家切尔西养老院退役军人代表等英方人士。

布鲁诺·匹克勋爵是此次纪念晚宴的主办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他动情地指出:“我们应该正视历史。对于那些不远万里来到欧洲的中国劳工,我只能用‘勇敢’、‘奉献’这两个词来形容。我想借这次晚宴的机会对他们和他们的同胞说一声感谢。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发现这段被遗忘的历史,认可他们的贡献。”

最近,纪念一战华工的活动在欧洲各地温情上演。

11月11日,法国邀请了72位国家元首,在巴黎凯旋门下举行一战结束百年的纪念仪式。在这场汇集了多国政府首脑的重要活动中,一名华裔女孩用中文朗读了一位一战期间在法国工作的华人的日记。法国《欧洲时报》认为,“法国意在把近百年来被整个西方社会遗忘的华人劳工推到台前,终于承认他们和西方的战士们一样,为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11月10日,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在比利时西佛兰德省波珀灵厄市华工雕像园举办活动,缅怀一战中为欧洲和平做出非凡贡献的中国劳工。

来自中国山东的一战华工后人、当地华侨华人及比利时民众近百人共同祭奠中国劳工,并敬献花圈。

战火里的远航者

“众弟兄,大家来听,你我下欧洲,三年有零,光阴快,真似放雕翎……”这是一战期间流传于山东威海卫的一首华工出洋歌。

一战期间,英法两国先后在中国山东等地招募中国劳工约14万人。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国琦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一战华工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他们大多在前线阵地工作,搬运武器,修筑工事,清理战场,从事最艰苦繁重的战地后勤保障工作,最终有近2万名华工因炮火、辛劳失去生命,长眠欧洲。

他们是惊涛里孤勇的远航者、战场上坚毅的“铺路人”,在欧洲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困苦咸尝,艰辛毕遇。

“从中国到欧洲,他们首先要在海上经历数月的颠簸。逼仄的环境、敌军潜艇的袭击、疾病使得500多位华工还没登上英国的海岸就已经失去生命。这是500多个家庭的生离死别。”在11日伦敦的纪念晚宴上,熟知这段沉重往事的陈德梁叹惋道。

陈德梁曾前后12年担任英国地方议员,2009年成为英国首任华人市长,现为英女王伦敦红桥区副官。2014年,陈德梁参与发起“确保我们铭记”计划,致力于为一战华工立碑。如今,陈德梁的设想即将实现,一块华表造型的纪念碑将落地伦敦。

“以铲代枪”的中国劳工为欧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得到的关注一度少之又少。

“我们在英国打拼都会想着找亲朋好友倾诉,希望有人能懂我们的辛苦。100年前华工的遭遇更要险恶百倍,那段历史却曾经长时间不被人知晓。”英国莆田商会荣誉会长翁金衔感慨道。

“多年前,我在法国一战阵亡将士的墓地看见两个中国人的墓,当时我感到奇怪,为什么他们会出现在这里,但同行的向导却无法给我回答。这个问号始终盘旋在我心中,之后我就不断寻找有关一战华工的参战历史并拜访他们在欧洲大陆零星的长眠之地。”英国作家克莱夫·哈维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谈道。

之后,克莱夫·哈维基于真实历史撰写了一部以一战华工为主人公的小说——《杨的战争:一战时期被遗忘的平民英雄》。他表示,“我由衷地敬佩中国劳工在战场上的坚忍,我希望通过这本书使更多的英国人了解,百年前有他们的帮助我们才得以赢得战争的胜利,这段历史上的疏漏应该被填补。”

拨开时间的迷雾

“过了一百年,是时候给这些远赴重洋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们一个交代了!”此次纪念一战华工慈善晚宴发起人、华人学者、英国皇家艺术学会院士蔡柏舟说,“作为在海外落地生根的中华儿女,我为自己有机会了解并弘扬这些祖(籍)国先辈们的光辉历史感到骄傲。”

英国中华总商会监事长钟晓频说,“事情总要有人去做,因为只有让更多的人客观地回望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共同期待并创造未来。

从为华工立碑纪念,到华人社团拍摄的纪录片《华工:一战中不可忘却的面孔》问世,再到中英各界人士携手共同举办纪念活动……近年来,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为一战华工奔走正名。他们拨开了时间的迷雾,使更多人看到华工的动人故事。同时,他们也更加积极地融入主流社会,推动着中英关系不断向好发展。

“我在出门前告诉儿子我要去参加一个向一战华工致敬的晚宴,他得知后立即上网搜索一战华工相关资料,并且为自己发现了一个新知识而感到高兴,我相信他一定会和他的同学、朋友分享这个故事。”约翰·塞尔在晚宴上说道。

卢海田表示,“铭记历史不是突出牺牲记住仇恨,时代在往前走,一百年后的现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英关系如今也迎来了黄金时代,铭记历史是为了珍爱和平,创造中英友好时代的新篇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1月16日第06版 李嘉宝 林小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