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裁员潮已来?泡沫破碎才知道谁在裸泳
来源: 海外网   日期:2018-12-13 00:00:00  点击:7253  属于:中国新闻

timg.jpg

资料图。

近段时间,各路自媒体热议的“互联网裁员潮”,以“知乎”被爆“年底人员调整和结构优化”,而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目前尚无明确数据支持社会失业率大规模增加,但包括电子商务、知识付费、视频直播在内的互联网产业新一轮洗牌的迹象已初见端倪。

扩张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1987年9月20日,中国向世界成功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

在奔向“信息高速公路”的征途上,中国人没有迟疑太久。新世纪的第一年,新浪、网易、搜狐纷纷挂牌上市,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的“门户时代”。此后,网络搜索、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每一次的技术革新和产品迭代都掀起一波互联网浪潮,并深刻地影响了老百姓的个人生活和商业形态,改变了每个人的消费、沟通和出行的方式。

互联网产业扩张浪潮的背后,资本的力量功不可没。2004年2月17日,阿里巴巴宣布获得8200万美元战略投资,这是中国互联网业界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一笔私募资金。此后几年,“中国互联网”成为股市炒作的重要概念。2008年,为应对国际次贷危机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运行,中国采用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实际运行中,加大了金融杠杆,为新兴的互联网产业提供了有利的融资环境。

乐观的市场预期、宽松的监管环境、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体,中国几乎集聚了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全部要素。2008年中国网民首次超过美国;2010年团购网站兴起,数量超过1700家;2012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过台式机。

高位运行的经济指标激发了资本市场的热情,直到现在,互联网产业仍然是重要投资领域。中研究院发布的《2018Q3中国互联网行业市场数据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互联网行业VC/PE融资案例数量302起,融资规模118.49亿美元。

泡沫

繁华背后往往潜藏危机。2012年前后,中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促使投资者冷静决策,市场逐渐呈现理性回归的趋势。

大潮退去,在野蛮扩张时代“裸泳”的“伪互联网”公司逐渐露出了马脚。2018年,接二连三的P2P“雷暴”事件揭开了长期以来存在于互联网行业“脱实向虚”现象的一角。

所谓“伪互联网”公司,指的是用“互联网+”概念包装却不具互联网实质内容、不代表互联网发展基本面的企业。作为创新型企业,互联网公司至少具有三个特点:以技术革新为核心驱动,以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率为主要目标、以行业规模化后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为发展趋势。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些互联网创投企业的经营已经变成了一场资本击鼓传花的惊险游戏。

烧钱、高估、融资......这种过度依赖融资补贴的模式违背了商业本质,也助长了中国互联网“脱实向虚”的倾向。当前火热的共享经济就面临泡沫化的风险。2017年初,共享单车领域聚集了近70亿元的资本,单车市场投放量不断增加。但这并不符合激活社会闲置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共享经济的特征。

市场趋冷,泡沫也在一个个破碎。

调整

2018年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大对创业创新支持力度,实施所得税优惠促进创业投资发展,提升创业创新效能,促进扩大就业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升级。

对国家来讲,这无疑是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又一重要举措。而对互联网行业来说,这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在经历了急速扩张之后,创投企业必须“脱虚向实”,回到科技创新这一根本立足点上。

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与其它亟待去产能、去库存的制造业一样,互联网产业也在面临新一轮的结构调整。互联网泡沫的冷却将过滤掉那些缺乏核心技术与竞争力的“伪互联网”公司,而在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公司将被留下,并由此带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和社会的“稳定器”,就业这一重要民生议题也在本轮改革调整中被摆在了重要位置。事实上,减税降费的改革正在帮助企业切实降低生产成本,破解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于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可以预见,政府的“大红包”将有效转化成更多就业机会。

作为时代的宠儿,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无数乌托邦式的想象。站在科技革命的风口上,是借风上青云,还是吹起一个个泡沫,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来说,这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抉择。(人民日报海外网 王法治)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