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梅松口了!
来源: 海外网   日期:2019-02-27 00:00:00  点击:7172  属于:中国新闻

内文图.jpg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在议会发表讲话。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2月26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在下议院发表讲话时称,如果议会仍然无法通过脱欧协议,她将提议议会就无协议脱欧和推迟脱欧进行投票。此前,特蕾莎·梅再度将议会对脱欧协议的表决时间推迟到了3月12日。

这也是特蕾莎·梅首次在推迟脱欧这一问题上松口,英国纷纷扰扰的脱欧进程又走到了一个关键十字路口。

“三步走”

根据特蕾莎·梅的计划,英国议会首先将在3月12日再度就特蕾莎·梅与欧盟达成的英国脱欧协议草案进行表决;如果议会否决协议,那么3月13日,议会将就英国是否同意无协议脱欧进行表决;如果这项动议仍未获议会通过,那么3月14日政府将让议会决定是否延期脱欧。

这也是特蕾莎·梅首度在是否将脱欧期限推后这一问题上松口,此前她一直坚持无论是否有协议,英国都将在布鲁塞尔时间3月29日零点脱离欧盟。英国广播公司(BBC)称,特蕾莎·梅的这一决定,是想将脱欧的决定权交给议会,是她为了攘外安内甩出的“撒手锏”。

对特蕾莎·梅来说,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她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对外,3月29日大限将至,英国和欧盟之间还有一大堆涉及双方经济、金融、主权、司法等方面的争议没有解决;对内,保守党内部就如何脱欧存在重大分歧,硬脱欧派和软脱欧派的政治斗争一直在持续,不断发生议员因不满脱欧谈判宣布脱党,以及内阁大臣宣布辞职或威胁辞职的事件。而反对党工党则在另一边谈论着二次公投的问题,并一再强调拒绝英国“无协议脱欧”。

在这种局面下,特蕾莎·梅先是将原定于2月27日举行的脱欧协议表决推迟到3月12日,随后又提出了“三步走”方案,以避免自己再度在议会投票中遭遇挫败,并将让议员们来掌握英国脱欧进程,同时还可以将脱欧的责任和后果扔给议会。

“拖字诀”

不过,特蕾莎·梅的这个决定,也再次引发了议员和公众对她是不是在用“拖延战术”换取“英国脱欧”的疑虑。

实际上,在1月15日脱欧协议被英国议会以432票反对、202票支持的结果否决之后,英国国内就一直在谈论一件事情:特蕾莎·梅是不是想要用时间上的拖延,迫使议员同意她与欧盟达成的脱欧协议,以避免英国“无协议脱欧”。

英国工党领导人科尔宾此前在议会发言时就质疑,梅在最后时刻用虚假的谈判来迫使议会接受她的脱欧计划。由于欧盟方面已经明确表态不会再就脱欧协议与英国进行重新谈判,在这种局面下,从特蕾莎·梅的角度来看,“拖字诀”可能是她在当下最好的选择。

脱欧协议之所以失败,其症结就在“爱尔兰边境”问题上:英国脱离欧盟之后,需要和欧盟之间设立边境检查,就是所谓的硬边境。但是欧盟坚持说,爱尔兰和属于英国的北爱尔兰之间不能设立硬边境,得保持人员和货物的自由流通。保守党内部的“硬脱欧派”和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都对协议中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的“备份安排”表示疑虑,成为他们反对脱欧协议的主要理由。

但问题是,直到现在,没有任何一方提出了能够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案,这就决定了无论特蕾莎·梅向议会提交怎样的“新”协议,不过关的可能性都非常大。对特蕾莎·梅来说,与其再度遭遇议会的羞辱,那倒不如干脆一拖了之,并以此施压逼议员们在脱欧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做出决定:究竟是按照政府达成的协议脱欧、还是“无协议脱欧”。

各打算盘

不过,特蕾莎·梅未必能够真的如愿。

英国脱欧原本就是保守党内部党争的产物,而在经历了一年多的谈判和英国国内的政治内斗之后,脱欧僵局也变成了政党内各打算盘的相互博弈。

对特蕾莎·梅来说,脱欧既是前首相卡梅伦留下的烂摊子,也是政府尊重民意必须完成的任务;对保守党内部的“硬脱欧派”来说,脱欧是一项必须要完成的政治任务,无论有没有协议,英国都必须摆脱欧盟;而对“软脱欧派”来说,他们既想要英国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又舍不得英国在欧盟共同市场中获得的利益;而在反对党工党眼中,脱欧已经成了他们谋取政治利益的主要抓手,工党更关心如何利用脱欧扳倒保守党政府并再度执政。

在这种局面下,当议会在1月29日通过脱欧协议修正案、排除了“无协议脱欧”之后后,延期脱欧和举行二次公投的可能性正在大增。据BBC报道,英国工党已经表示,如果首相的脱欧协议无法获得议会通过,工党将会推动举行第二次公投,并将英国留欧作为公投选项之一。

另外,根据2010年通过的宪法改革法案,议会批准协议至少需要21个议会工作日,而3月12日的投票日期距离3月29日脱欧最后期限仅剩17天,这意味着21个工作日的限制将形同虚设。这也让外界不禁怀疑,特蕾莎·梅将原定于27日举行的投票推后至3月12日,根本就是已经打定主意要将脱欧延期了。

但如果延期,英国可能将面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脱欧被拖延到6月以后,英国将不得不参加今年5月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这对欧洲和英国来说,都将是一个极为尴尬的场面。(海外网评论员 聂舒翼)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