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气韵 古今通融(解码·城市味道)
来源: 人民日报   日期:2019-04-01 17:07:07  点击:7014  属于:中国新闻


成都安顺廊桥夜色。葛枫 摄(影像中国)


成都春熙路太古里景色。本报记者 宋豪新 摄

成都市民在杜甫草堂赏鱼。本报记者 宋豪新 摄

核心阅读

风格依旧的老茶馆、无数的火锅店、上千家实体书店……它们既是游客的“打卡”之地,又共同构成了成都的文化记忆。在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成都探索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平衡,注重传承和利用城市的文化基因,让历史和文化更多以实体的方式呈现,留住城市的文化底色。

最近,一本名为《鱼翅与花椒》的书火了。英国人扶霞·邓洛普把自己对中国美食的热爱写进了这本游记,大篇幅展现了上世纪90年代的成都风貌,以及丰富而诱人的川菜故事。在她的眼里,成都的悠闲气质就像川菜,香辣里带着一丝丝甜,鲜香而体贴。

漫步成都街头,一边是前卫艺术装置,一边是老式茶馆;一边是繁华商场,一边是青灯古刹,现代生活与厚重历史汇聚于此,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就像在交错的时空中穿越,无比迷人。千百年来,成都在传承灿烂的巴蜀文脉中,孕育出了特质鲜明、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这也是人文成都最厚重的城市底色。

“老成都”说,这是一座有“生活味”的休闲城市

上午10点,人民公园,鹤鸣茶社。

虽然天气有点阴沉,但并没有影响陶婆婆和茶友们“摆龙门阵”的心情。几十年如一日,她们一早赶着公交车来这里喝茶。“以前我们都是住在附近的街坊,来这儿喝茶就跟回家一样,几十年了,这里几乎没啥子变化。”和陶婆婆一样,大多数茶友都跟着子女搬去了新建的社区。楼房虽好,但还是怀念老街的感觉。于是,她们开始相约回到人民公园喝茶聊天,这一开了头就再也没停过。

“我有老年证,坐公交很方便。身子骨还可以,下午回去还买菜呢。”四通八达的公交网、风格依旧的老茶馆、熙熙攘攘的菜市场……陶婆婆的一天过得很充实。曾经的老街区已被高楼环绕,但传统的生活方式自有天地。成都的逸致闲情,滋养着许许多多像陶婆婆这样的老百姓。

在成都,如果约朋友逛街,除了购物,还可以逛书店。毕竟,成都可是坐拥3000余家实体书店的“书店之都”。这不是偶然,成都自古以文化立城,崇尚阅读。成都人爱书,不仅仅爱书店各具特色的精致陈设,更爱知识的力量。

漫步杜甫草堂,绵延300多米的杜诗书法石刻碑廊,已然与草堂原有的川西古典园林融为一体,熠熠生辉。这里不仅是游客必来的“打卡”之地,也是成都的文化记忆之一。

文化记忆,是一个城市生存状态最重要的记忆,每个城市都可以找到它特有的文化符号,从而与其他城市区别开来。“老成都”优异的传统基因,都在文化层面得以传承保留。温“老”而知新,为其老而骄傲,为其新而思考。

锦里、武侯祠、宽窄巷子、东郊记忆……在快节奏的当下,这些成都的文化地标每天依然人声鼎沸;打开手机地图,方圆百米就有无数火锅店、网红小馆诱惑你的味蕾;安逸得很、巴适得板……自带幽默、略显俏皮的方言,无形间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在悠悠飘出的缕缕茶香和徐徐升起的烟火气中,成都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和文化气质一览无余。

“新蓉漂”说,这是一座有“归属感”的活力城市

悠闲安逸可谓成都的主色调之一,但并非唯一的关键词。世界上最早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宋朝的世界首张纸币“交子”都在成都诞生,创新精神一直伴随着这座城市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成都向着国际门户枢纽城市阔步前行,一幅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时代新画卷正在蓉城大地上徐徐展开。

2017年7月,成都出台“人才新政12条”,吸引了10万余名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落户。“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为城市发展积蓄人才的“引力波”。据统计,2018年,成都新增人口74万,登记人口达2128万,新增市场主体54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2%、9%,连续10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10多年前,在一次招商引资的牵线搭桥下,应福友从浙江来到了成都创办企业,成为一名蓉商。“我在成都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归属感。”应福友说,成都是他的第二故乡,这座城市的开放、高效、诚信和包容,正是企业发展最需要的环境。

2018年,成都新开通国际定期直飞客货运航线12条,国际(地区)航线达114条;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机场,累计完成投资204亿元;国际班列通达24个海外城市,蓉欧班列全年开行1591列、开行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2010年,于君泽成为支付宝最早到成都“垦荒”的程序员之一,“成都的活力,看看窗外就知道了。”顺着于君泽手指的方向,天府软件园内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夜幕虽已降临,但写字间里依然灯火通明。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成都目前是支付宝除杭州本部外规模最大的研发中心之一,1200多名员工中一半是技术类岗位。也正是这份创新活力,让他这个“新蓉漂”来了就不想离开。

同样“来了就不想离开的”,除了吉利汽车、蚂蚁金服这些民营企业,还有外企。目前,在成都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85家,其中境外企业198家。

外国人说,这是一座有“国际范”的包容城市

当前,高速的城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少城市重新城建设,重高速发展,却淡化了自己的历史文化;也有城市照搬照抄,丢失了自己的独特风貌,最终“泯然众人”。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留住城市的特色,让成都避免“千城一面”的尴尬,一向“安逸”的成都人这次选择了“执拗”。

比如,他们“执拗”地希望复原和保存许多街区的历史本色。以宽窄巷子为例,在建设之初,参考了许多民国初年的历史老照片,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确定了宽窄巷子历史建筑的形态和比例,尽量原样复原。

如今,这份 “执拗”成了常态:在成都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注重传承和利用城市的文化基因,突出历史街区、建筑,让成都的历史和文化更多以实体的方式呈现,把成都人对待生活极具包容的态度融入了这座城市的灵魂。

“从舌尖上,就能尝到成都的包容。”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英国外教多布连科博士告诉记者,当初就是美食吸引他来成都的。以他最爱的火锅为例,虽然不诞生于成都,但在这里演变出了最多的花样:串串、冒菜、钵钵鸡、麻辣烫……成都人喜爱辣椒,但辣椒原本也是一种舶来品,传到巴蜀之地,一番包容吸纳,成为市民的挚爱。

回首2018年,成都为创造高品质文化生活增加了一个全新的注解——以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为抓手,大力推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也是在这一年,成都新增市级文创产业园区31个,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成功申办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城市音乐厅、露天音乐公园、新声剧场建成试运行;新增历史保护建筑63处……岁月不居,追梦不老,天府文化的浸润滋养,让成都这座城市不断散发出历史与现实交融的独特韵味。

《人民日报》(2019年04月01日11版 记者 宋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