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近200年内被翻成252种译本,中学西传影响世界
来源: 海外网   日期:2019-05-13 00:00:00  点击:7156  属于:中国新闻

1557701776283809.png

(图源: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官网)

即将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给了人们在亚洲乃至全球视野下再次认识中华文化的一次契机。在世界文化的范围内考察中华文化的价值,以一种全球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现代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言及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人们往往会谈到伏尔泰、莱布尼茨等巨匠的思想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联,但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多种文化区域传播的整体图景缺乏清晰认识。一套涉及40多个国家、27个语种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书系》(以下简称《书系》),为追溯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提供了一份“路线图”。 5月10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持编写,中外几十位学者参与,耗时12年完成的19卷本《书系》在京发布。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美国、英国、中东欧、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如何?《红楼梦》在德国是怎么被翻译和传播的?英美又是如何看待中国诗人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对历史细节的打捞中逐渐浮现。

仅从《书系》中撷取两个历史片段和细节。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中,哪部典籍的西译版本最多?答案是《道德经》。根据荷兰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的统计,自1816年至1988年的172年间,《道德经》共有252种西文译本问世,涉及17种欧洲语言,其中英文译本83种,译介数量居西文译本之首。而根据《书系》的统计,在20世纪的英语世界,道教经籍的译本越来越丰富,除《道德经》《庄子》外,译介的道经种类多达141种,译本数量达224种。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经在西方被热捧的背后,有深刻的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越来越为西方文明因工业与科学的发展而导致的道德与精神上的真空而担忧,中国道教所倡导的根植于自然、追求和谐的思想,成为医治欧洲信仰危机的良药。德国汉学家卫礼贤曾这样说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文明终结及机器文明崩溃的标志,来自中国的道教文化是拯救西方文明的良药,他认为老子的微言大义已经开始被引入欧洲文化的肌理。

又如,中国文化究竟对欧洲启蒙运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书系》挖掘了一个历史细节。很多人知道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却对莱布尼茨学生、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沃尔夫与中国文化的联系知之甚少。1721年7月12日,沃尔夫在担任哈勒大学副校长一职到期之际,发表了《关于中国实践哲学的讲话》的离职演讲。在沃尔夫看来,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集理性、道德、国家治理等于一体,影响了中国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近乎2000年,这足以证明没有神权,人类依靠自己理性的力量也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和国家统治模式。这个讲话借着中国无神论的例子宣扬了沃尔夫的理性主义哲学,在当时宗教思想仍然在社会各个阶层占有主要地位的德国,特别是在虔敬派占主导地位的哈勒大学,“简直就是一个晴天霹雳”。这次演讲正式打响了沃尔夫和虔敬派之间的战争。在此后长达几十年的争吵辩论中,以沃尔夫为代表的哲学开始作为大学主导的学科慢慢建立起来。这场争辩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德国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铺垫。

这样的历史细节在《书系》中俯首皆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双向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得到了更全面呈现,弥补了以往“中学西传”研究的短板。正如《书系》总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张西平所言,中国古代文化很早就传入东亚各国,晚明后,中国的知识和思想已经传播到西方。空间和扩大和研究主体的扩大不仅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影响的扩大,还说明关于中国的学问和知识已经不再属于中国学术界独有。中国思想和文化进入了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之中,成为其思想文化更新和变革的重要因素;同时,这种在中国以外的中国研究形态又反馈中国自身的研究和变迁,中国近代的学术变迁是和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是与西方汉学界进入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总而言之,《书系》用开创性的工作,再一次向人们证明: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人民日报海外网 毛莉)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