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只“饭碗”里都盛着一个家的重量
来源: 海外网   日期:2019-06-08 00:00:00  点击:7030  属于:中国新闻

上海展览中心,求职者在长三角地区春季人才交流洽谈会暨2019届高校毕业生择业招聘会上了解岗位信息。   新华社记者 刘 颖摄

参与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郭盛(左)与北京市环卫工人史书正师傅成了好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共有313.2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回国的占73.9%,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

一个个归国留学生的创业故事,绘有不改的爱国底色,刻有相同的中华文化图腾,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他们用奋斗与拼搏书写着自己人生的精彩画卷。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即日起,本报推出“我的回国创业之路”栏目,展示归国留学生的创业点滴,讲述其中的难忘故事。

——编者

帮人“找饭碗”这件事,郭盛已经做了9年。

1994年,郭盛入职刚刚进入中国不久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成为当时麦肯锡最早在中国直接聘用的两名分析员之一。那年,他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黄浦江畔生机勃勃,

遍地都是大展身手的机会。

“我想知道

自己能帮中国企业做些什么”

采访当天下午,在位于北京望京的智联招聘总部内,首席执行官郭盛“失踪”了。

信息没有回复、电话联系不上……没有人知道老板去哪儿了。久经周折,工作人员终于在一间小型会议室里寻到了他。

原来,经过会议室的时候,他听到里面正在讨论关于员工激励机制的新方案,听得起劲,郭盛便一同加入进来。对不少在这里工作的老员工来说,这一幕并不算稀奇。

20多年前的上海,刚进入麦肯锡工作没多久的郭盛决定出国留学,国家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外面的世界让他好奇。“那时候出国的想法很单纯,想看看外面是什么样,想知道我们能帮中国企业做什么,想知道如何才能帮助中企站上世界舞台。”郭盛对本报记者说。

1999年,他拿到了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之后进入华尔街,开始真正面对美国社会,与其中的商业规则和文化打交道。作为其中为数不多的中国人,7年的时间里,郭盛一路拼到了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

像极了那个年代许多“回家”的故事。2007年,郭盛回国加入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那时,现在已是声名赫赫的李彦宏、张朝阳等众多海归在几年前就纷纷回国创业,就在中关村,与他东西相隔。

2010年,投资人向郭盛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够担任智联招聘的首席执行官。彼时,这家中国互联网招聘企业的情况堪称“内忧外患”——股东变更、企业现金流紧张、员工人心涣散,若是接手便是“临危受命”。 但是,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智联招聘让郭盛看到了新的机会,“做这个事情的过程很有意思。我们当时想做的是网络招聘的领先者,选择这条路之后,背后的产品和运作方法完全不同,可以实现公司转型并且重新定义这个行业。”郭盛说。

“频繁跳槽

会伤害企业创新力”

“关注求职者更核心的需求,帮他们找到适合的岗位。”

9年间,郭盛给公司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变化:改掉备受用户吐槽的网页界面设计、实现精细化运营让管理目标更注重实效、从单纯的人力资源服务商转型为求职者的职业发展平台……在他看来,企业的公益属性、社会属性非常重要,“如果不顾一切地纯粹以商业为目的,企业最后失败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反之,企业如果有自己的社会公益理想,成功几率会增加。一个企业的性质将决定它的未来走向。”他说。

在几大网络招聘平台中,智联招聘与前程无忧市场份额不相上下,成为行业内最大的两家。但新的竞争者也在不断涌现并细分行业领域,有的深耕校园招聘,有的试图在老板与求职者间直接建桥,有的则主打高端人才职业发展……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郭盛有自己的破局之道——对产品进行技术调整,运用精准算法推荐为每位求职者“贴标签”,与此同时,他取消了对发布职位信息的企业所收取的费用,转而通过“以效果收费”,进一步提高人岗匹配效率。

一只“饭碗”的好坏,承载着这只“碗”背后一家人幸福生活的重量。帮助求职者和企业双方成功实现人岗匹配这件事,对郭盛来说,既快乐又满足。

这两年,关于年轻人频繁“跳槽”“裸辞”的话题常常引发关注,“有些人是在自己原有岗位的生长曲线上选择跳槽,这并不明智,也会影响个人价值的体现,对个人和企业来说都没有好处。企业想要实现创新,但核心人员被‘挖’走了,员工频繁跳槽会伤害企业的创新能力。”郭盛表示,这也愈发凸显了人岗匹配的重要性,“员工真正喜欢自己的工作才会有高的生产效率。我认为未来会出现一种能够打破僵局的新模式,企业能够开展更多提高员工自身能力的培训,这会增加员工忠诚度。雇主愿意为员工的发展投资,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我们必须

要出一份力帮助他们”

“我们今年修改了一条企业文化,增加了一条——‘卓越’,意思就是当自己追求一个卓越目标的时候,你会觉得所做的事情很快乐并愿意为此付出。不要去规定员工每天一定要工作多少小时,而是要为他设定一个连他自己都觉得很‘爽’的目标去实现。我觉得这样就挺好。”如今,工作加班的人越来越多,当被问及如何看待有些企业变相要求员工加班时,郭盛沉思后如是回答。

伴随着共享经济的蓬勃兴起,当前的就业用工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郭盛预测,未来灵活就业的形式会越来越普遍,“一个人可能会同时拥有几份工作,可以更充分有效地利用个人时间、实现个人价值。”他说。

郭盛认为,招聘行业未来的发展原动力之一是技术升级,技术的变革很可能会给行业带来决定性影响,“如果你要改变一个行业,最牛的手段就是通过创新技术。从我们布局的测评到教育培训,都在尝试提供更为周全的服务。同时,得益于市场份额优势,我们能够接触到更多企业和求职者,也能够掌握更多数据,这意味着可以生成更为精确的用户画像,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技术储备也会如‘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他说。

去年,郭盛参加拍摄了一部名为《城市梦想》的纪录片,以“环卫工新人”的身份第一次真正走进了城市环卫工人的生活。对于这个出生在上海、成长于知识分子家庭的海归“学霸”来说,这样的经历的确让他受到了深深地触动。环卫工人一丝不苟地辛勤工作、淳朴又厚道的善良底色都让他意识到,自己能做的还有很多,也应该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他告诉记者,如今,公司与人社部就业指导中心联合开展的精准就业扶贫项目正在深入推进,他与团队可以发挥自身数据与平台优势,帮助农民工在家门口找到好工作。“不用背井离乡,工作的同时也可以照顾家庭。我们必须要出一份力帮助他们。”郭盛坚定地说。(记者 孙亚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6月08日   第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