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太平洋的记忆]我那八十一岁的语伴约翰
来源: 海外网   日期:2019-07-18 00:00:00  点击:7135  属于:中国新闻

 斯坦福大学校园 洪 帅摄

2018年9月18日,我怀着满腔热情和期待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访学。然而,最初的兴奋和新奇还没消退,一个重要问题就开始浮现——我的英语口语水平还有待提高。虽然临行前做了很多准备,英语也学了很多年,但这毕竟是我第一次跨出国门,投入全英语环境中。语言问题成了我最大的挑战,提高口语水平便成了首要任务。

“初次见面,我就被他的真诚所打动”

到了向往已久的斯坦福大学,除了专业课学习和研读专业书籍外,我的其余时间基本都被学习英语占满。在参加斯坦福大学贝克特尔(Bechtel)国际中心的英语课时,了解到可以申请英语伙伴,我毫不犹豫地填写了申请表。在经历了两个月不知自己是否申请成功的漫长等待后,我终于收到了国际中心的回复,很快,便安排了我与英语伙伴的见面。

与约翰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是2018年11月28日下午3点半,在国际中心,我见到了约翰。

他比约定时间到得早,看到我走来时笑容满面,同时很艰难地站起来同我握手。他叫约翰·赫伦(John Heron),脸蛋红红的,是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家。在自我介绍后,他送给我一本书——是他自己精心编写并打印出来的。这是他提前为我们的英语学习准备的教材,封面上印着20多年来他所帮助过的外国学者。这本书内容很丰富,有对加州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描述,有对美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各方面的介绍,书后还附有地图资料。这让我惊喜不已,第一次见面,我就被约翰的认真和诚意深深地打动了。

交谈过程中我逐渐了解到,约翰自从1999年退休后就一直在做英语伙伴志愿者。他记得自己结识的每一位学者,还特别提到了之前一位来自中国福州的学者。大家常说美国人很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但约翰对于我这个初次见面的他乡客却毫无保留。他递给我一张便条,上面详细记录着他的地址、电话、出生地和家庭成员等信息,还有他与妻子及儿孙的合影。我当时就坚信,这一定是位善良又温暖和蔼的老人。

约翰生于1937年,当时已经81岁了,这让我感到非常吃惊。在中国,退休之后还会选择继续工作的人并不多,何况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但约翰仍然在坚持做没有任何报酬的志愿者,并且一做就是20年,这种奉献精神真让我敬佩!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我们见面结束后我送他上车,当他提起右边裤腿时,我才猛然发现他的右腿原来装了义肢,难怪他起身和走路看起来都很艰难,我原以为是因他年迈而行动不便的缘故。约翰的车渐渐远去,一种难以描述的感动涌上我的心头。

 作者(左)与约翰在斯坦福大学书店

“我俩定会再次相见,我在中国等他”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与约翰的见面次数也越来越多,我们常常聊得很愉快。得知我来自中国时,约翰很兴奋,说他很喜欢中国,也喜爱中国的文化,更梦想着去中国看看。当然,这个愿望在5年前就已经实现了。他和妻子去中国旅行了20多天,去了饱含历史的北京、西安,也去了充满时尚活力的上海、香港,他们还去了长江三峡。他说,看到中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经济高速发展,他特别高兴,因为眼前的中国比他想象中的更壮丽、更美好。

他专门给我带了一张照片,上面是他的中国朋友写的汉字“约翰”。他还特意准备了中国地图,让我指出我的工作地兰州和家乡商丘的具体位置。我便把兰州和商丘两地的历史和文化都介绍给他,希望他将来有机会再到中国做客,我来为他做导游,带他再次领略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感受中国人民的热情、勤劳与善良。

因为我的课程每个学期都不同,我们的见面时间也常随着我的课程表而调整,但约翰从未因此而表现出不快。我们每次聊天都内容充实,分享彼此的经历,分享彼此对中国和美国的感受。

一年转瞬即逝,很快到了我要离开的日子。分别前,他决定带我到旧金山“一日游”。

这天一大早,他便开车来接我,拄着拐杖带我游览了旧金山的水之神殿(Pulgas Water Temple)、金门大桥、金门大桥公园和美术博物馆,我们玩得非常开心。

临别时我送给他两份礼物,一个是带有斯坦福标志的红色杯子,并告诉他,红色在中国代表吉祥,我希望把最美的祝愿留给他;另一件是我用毛笔写在红纸上的“福”和“春”,用这两个寓意丰富的汉字祝福约翰健康长寿、幸福常在,也祝福中美两国友谊长存!约翰说他特别喜欢。

我很高兴也很幸运拥有这样一位海外知己,给我的留学生活增加了一抹难忘的亮色。我相信,我与约翰一定会再次相见,在中国的某个地方,我将带他去看我心中最美的山河。

(寄自美国)

作者简介:洪帅,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

原标题:我那八十一岁的语伴约翰(跨越太平洋的记忆(2))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7月18日   第 09 版)